========================================
五臟對應表:
五臟
|
肺
|
肝
|
腎
|
心
|
脾
|
五行
|
金
|
木
|
水
|
火
|
土
|
五色
|
白色
|
青色
|
黑色
|
赤色
|
黃色
|
季節
|
秋季
|
春季
|
冬季
|
夏季
|
長夏
|
五味
|
辛
|
酸
|
鹹
|
苦
|
甘
|
方位
|
西方
|
東方
|
北方
|
南方
|
中
|
開竅
|
鼻
|
目
|
耳
|
舌
|
口
|
五聲
|
哭
|
呼
|
呻
|
笑
|
歌
|
在體
|
皮毛
|
筋
|
骨
|
脈
|
肉
|
在志
|
悲
|
怒
|
恐
|
喜
|
思
|
變動
|
咳
|
握
|
慄
|
慢
|
喊
|
夏季是最易受到暑濕之邪的傷害,也就是人特別容易耗氣傷陰,且有病情時特別難癒,如此說各位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人在夏季感冒或是有腹瀉,痢疾的時候,總是時好時壤,難以痊癒。
針對夏季暑濕邪性的特點,首先要保持身體的氣血順暢,因為氣血不順暢『不足或過盛』的時候,人體的抵抗力會一落千丈,在臨床學中也不難發現免疫系統此時下降的比例也最多。
【預防醫學】預防心病:
從五行生剋的觀點來論,心屬火,鹹味屬水,水剋火,心氣不足的人,要少吃鹹味,另則酸味屬木,木生火,所以可以多吃酸性的東西,還有一個好處即是收斂心氣,又以赤色最佳,因為赤色最能入心。常有人誤以為只有酸味的梅、醋之類才是酸性,其它的如豆類,肉類,韭菜等都是最佳的宜心食品。
夏季是『長』的力量突飛猛進的時候,但是夏季太熱,最損耗心氣,倘若心氣受損,就會出現邪熱內陷,會出現幾種明顯的症狀,中暑,休克,氣短力不從心,更會引發皮膚病。目前除了上述症狀之外又伴隨著生活環境的惡化,也出現了很多疑難雜症和怪病,最明顯的還是以皮膚病最常見。
【黃帝內經】中說明心氣受損,未能及時治療,任其惡化會損傷心血。到了秋季,外有寒氣之侵,內有暑氣之傷,雙重煎熬之下,更容易得到難治的心臟疾病。
五臟與五液對照表:
五臟
|
肺
|
肝
|
腎
|
心
|
脾
|
五液
|
涕
|
淚
|
唾
|
汗
|
涎
|
五臟與五志照表:
五臟
|
肺
|
肝
|
腎
|
心
|
脾
|
五志
|
悲
|
怒
|
恐
|
喜
|
思
|
五臟與五腑對照表:
五臟
|
肺
|
肝
|
腎
|
心
|
脾
|
五腑
|
大腸
|
膽
|
膀胱
|
小腸
|
胃
|
秋季主邪氣是燥,在醫而論燥有『溫燥』與『涼燥』之分。秋季在五行中屬金相對應,在【黃帝內經】中說『金曰肅殺』,在秋天的的時,萬物開始蕭條,枯萎。古人常說『秋收,冬藏』,秋之收就是為了冬之藏。
由夏轉為秋季的時候,濕氣雖然退了,但是氣溫並沒有降下來,此時如果不注意,人就很容易出現鼻腔有莫名血塊,痰中帶血,肺部特別容易受傷,隱埋下呼吸系統疾病的重大隱患。
【預防醫學】預防肺病:
肺又和五行五色中的白色相合,身體健康時應多吃白色及苦味的東西來降肺氣,讓肺氣下行,與其他四臟之氣會師。
秋天時節,要少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及胡椒及煎炸燒烤的食品。而一定要多吃滋陰潤肺的食物,如水梨、百合、川貝、蓮子湯、燕麥、薏仁。
此時若有乾咳,口渴的症狀,千萬不要急著就醫,或是隨便買咳嗽藥吃,因為有時咳嗽是人體一種自我保護的反應狀態,而不是有咳嗽就去強行止咳,建議透過潤肺的食物,宣肺的方式達到去咳。
涼燥的反應常發生在秋季的後半段,當熱氣慢慢的退下,天氣轉涼,在秋燥之下和冬季『寒』互相串結在一起,形成所謂之『涼燥』。
入侵的方式主要是透過口鼻侵犯到我們的身體,如果被涼燥所侵犯,身體不會感覺得熱,症狀會覺得乾渴,會有些畏冷,很少出汗,喉腔會有稀痰。
肺陰虛的特點:
1-常年多咳 2-怕熱 3-經常盜汗 4-氣短
5-情緒低落 6-嘴裹有發霉的草味 7-容易感冒
|
冬季對身體最大的危害即是寒氣,【黃帝內經】曰:『腎色黑,宜食辛』,『腎病忌甘』有『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腎與黑色相合,黑色的食物入腎;辛屬金,金生水,所以辛味的食物養腎。除了辛辣的食物之外,另可選擇:小米、雞肉、桃子、蔥等都是上選,而且性味平和。
【預防醫學】預防腎病:
腎病忌甘,是從五行上考慮的,甘屬土,土剋水,所以甘味的食物會壓制腎,腎虛的朋友少吃甜食比較好。
冬季的寒氣最容易傷及腎,不注意保養,會出現抽搐,活動不便等中風症狀,這些相當於西醫學的腦溢血,腦部缺氧等疾病。
寒氣傷腎,還會引起各種虛寒性的性功能障礙。腎主骨,骨刺,骨質疏鬆等病症也可以從保養腎臟來預防。
此外冬主藏,為春季的生發積蓄能量,俗話說「瑞雪兆豐年」,冬季藏的好,下一年才能如此良性循環,自然能延年益壽,活到天年。
中醫學論中又主張,腎主骨,生骨髓。人體的骨頭,外面是筋肉,裹面有骨髓,筋和骨髓內外滋養,骨頭才得生長發育。從根本上說骨骼是由腎生長出來的,腎強,骨髓則充足,骨骼發育就好,人才能變得魁梧有力,且善於運動。
脾胃是互為表裡的兩個臟腑,脾虛的症狀:四肢無力,手腳冰冷,脾主管人身上的皮肉,脾虛了,四肢的肌肉沒東西吃,當然會四肢無力,肌肉痠懶,氣短,便稀,泄瀉,同樣脾無力了,沒辦法將食物轉化成氣血,氣血流不到四肢,自然會感到手腳冰涼。這只是初期的症狀,到醫院是檢查不出什麼問題,如放任不管,各種胃炎、腸炎將會接踵而來。
要如何調理?首先要辨證論治是脾是胃,根據「脾主運化,胃主收納」的道理可以診斷病症,如果是運化不好或飯後不消化,那是脾的問題,如果覺得有吃,但還是不舒服,那就胃的問題。
『胃強脾弱』:是指胃的功能沒有問題,是脾運化不良。吃進去的食物,超出了它的負荷,無法消化,只好排出來了。其臨床病症則為,吃的時候不覺的有異狀,但會拉肚子,西醫經常會以胃腸炎處置,打了針吃了藥不見改善。
當然這和西醫所說的完全不一樣,在西醫眼中脾只是一個免疫器官,是可以摘除的,他為什麼要摘除呢??答案很可笑~~是因為肝不好出了狀況,他們摘除了脾就可以保肝了,天阿~~
從事自然醫學者的眼中,包含中醫都是很注重脾的功能,脾是人體防病系統的預警機制,少了脾人體危險性增大。中醫的臟腑學說中主張把脾臟稱作『後天之本』,和腎『先天之本』相對應。既然能稱之為「本」,可見有多麼的重要。
脾之重要性;首先~脾主運化,就是把我們的飲食,轉化成氣血,然後再運送給全身的臟腑器官吸收。
其次~脾主升清『清』是什麼?清與濁是相對的,濁即是從身體排出去的濁氣,將濁氣,濁水,濁便排出,剩下的精華就是『清』,也就是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轉化成氣血。
現代的人有90%普遍脾胃不好,還不重視脾的作用,連現代醫學也是如此。脾胃虛弱在人體的精神上,會有那些臨床表現呢?心鬱、腸鬱、低血壓是一定有的,當以上這些症狀出現之後,如果不及時用有效的方法來調理,任其發展就會形成,心鬱、肺鬱、腦鬱、腸鬱,一連串的疑難雜症。
【黃帝內經】裡說:身體和外界大自然是相通的。所以身體的清氣會向上走,濁氣(食物轉化後的糟粕)會向下掉,變成大小便排出體外,而推動清氣向上走的就是脾氣,這就是『脾升清』。
人體十二時辰養生對照表:
年節氣與身體對應關係:
古醫學曰:一年五季(春,夏,長夏,秋,冬)其中含蘊著五行,木,火,土,金,水,與人五臟脫離不了關係,而一年之中又有二十四氣個節氣正好又與人體脊椎二十四椎體,相對應,對應法則是有絕對的關係,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得知,人體存在的十二經絡在一年裡面一進一出也正恰對應出二十四氣之論證法。
人體與自然界是『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一個小宇宙陰陽協調的完整體,人體體內的變化與疾病的發生和二十四氣是緊密相連的,在人體二十四椎體之外,又有十二對肋骨(二十四之數),與四大肢關節共十二個,且每一肢關節則有二個面組成,共也為二十四之數,關節與節氣相關,更與外在的六淫邪氣息息相關,這些都已經是被醫學實驗所證實了。
二十四氣相對應之關係法:
一、立春:(換算成國曆約為2月3~5日左右) C1== (艮)
二、雨水:(換算成國曆約為2月18~20日左右) C2== (寅)
三、驚螫:(換算成國曆約為3月5~7日左右) C3== (甲)
四、春分:(換算成國曆約為3月20~22日左右) C4== (卯)
五、清明:(換算成國曆約為4月4~6日左右) C5== (乙)
六、殼雨:(換算成國曆約為4月19~21日左右) C6== (辰)
七、夏 :(換算成國曆約為5月3~5日左右) C7== (巽)
八、小滿:(換算成國曆約為5月20~22日左右) T1== (己)
九、芒種:(換算成國曆約為6月5~7日左右) T2== (丙)
十、夏至:(換算成國曆約為6月21~22日左右) T3== (午)
十一、小暑:(換算成國曆約為7月6~8日左右) T4== (丁)
十二、大暑:(換算成國曆約為7月22~24日左右) T5== (未)
十三、立秋:(換算成國曆約為8月7~9日左右) T6== (坤)
十四、處暑:(換算成國曆約為8月22~24日左右) T7== (申)
十五、白露:(換算成國曆約為9月7~9日左右) T8== (庚)
十六、秋分:(換算成國曆約為9月22~24日左右) T9== (酉)
十七、寒露:(換算成國曆約為10月8~9日左右) T10== (辛)
十八、霜降:(換算成國曆約為10月23~24日左右) T11== (戍)
十九、立冬:(換算成國曆約為11月7~8日左右) T12== (乾)
二十、小雪:(換算成國曆約為11月22~24日左右) L1== (亥)
二十一、大雪:(換算成國曆約為12月7~8日左右) L2== (壬)
二十二、冬至:(換算成國曆約為12月21~23日左右)L3== (子)
二十三、小寒:(換算成國曆約為1月5~7日左右) L4== (癸)
二十四、大寒:(換算成國曆約為1月20~21日左右) L5== (丑)
人體十二時辰養生對照表:
一日24個小時,而古代人則把一天區分為12個時辰,是以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所以日養生也稱之為12時辰養生法。12時辰與我們的五臟六腑以及經絡密切相關,在這12時辰當中,每一個時辰都有一個經、一個臟腑值班,所以,我們要針對每一個不同的時辰來保養其相對的臟腑。
現代有很多人開始一昧的去講求飲食排毒餐等等之療法,只懂得怎麼去飲用或食用,而不知人體結構的法則,甚為可惜!
子 23~01點,子時氣血流注於膽經。【此時是膽的排毒時間,必需要完全進入到熟睡的階段,而不是一般的入睡】。
丑 01~03點,丑時氣血流注於肝經。【此時是肝的排毒時間,必需要完全進入到熟睡的階段才能達到進行的效果,長期夜間工作者每週至少要有一天,每月最少要有一週,每年必須要有四個月早睡的習慣】。
寅 03~05點,寅時氣血流注於肺經。【此時是肺的排毒時間,有肺腔相關疾病問題的人在此時會有半夜咳嗽而且疾病問題加重者會更嚴重】。
卯 05~07點,卯時氣血流注於大腸經。【此時是大腸排泄腸內廢棄的最佳時間,因此在早上七點前排便,是自我排毒養生的第一課】。
辰 07~09點,辰時氣血流注於胃經。【胃臟是負責消化且提供每一天動能消耗體力的的來源,早餐一定要在此時完成,若未吃早餐又未有定時排便的習慣會造成小腸吸收到大腸內的東西(糞便)對身體健康會更不利】。
巳 09~11點,巳時氣血流注於脾經。【此時是脾臟排毒的時間,此時不宜吃冰冷涼食品,食者傷脾,有礙發育生長及生育功能】。
午 11~13點,午時氣血流注於心經。【此時為心臟為功能運作達到顛峰狀態,這時也是人的體能最佳狀態,也是心跳最快的時段】。
未 13~15點,未時氣血流注於小腸經。【此時為小腸吸收養份工作的時段,若過了這個時候,胃腸功能開始減弱,古有云:過午不食之說養生法由此而來,此一時段宜小睡片刻】。
申 15~17點,申時氣血流注於膀胱經。【此時為膀胱排毒的時段,日常多飲
白開水最健康,這時可多運動,多流汗,有助膀胱排尿達到解體內毒素】。
酉 17~19點,酉時氣血流注於腎經。【此時為腎臟排毒的時段,日常多飲白開水最健康,這時可多運動,多流汗,有助腎臟排泄毒物的最佳時段】。
戌 19~21點,戌時氣血流注於心包經。【此時為體內血液血流循環最旺盛的時候,血壓也會跟著昇高,應該是在家休息的時候】。
亥 21~23點,亥時氣血流注于三焦經。【此時是人體免疫系統休息與濾毒時刻,這個時候對於女性內分泌系統調節的重要時段,這個時候洗個澡放首音樂來聽有助於解放一天,身,心,靈的壓力】。
在養生易經法(作者楊力)一書中有著這麼一段詞將其摘錄與大家共享:
寅時天亮便起身,喝杯開水樓下行;
定時如廁輕如許,卯時晨練最宜人;
辰時看書戲幼孫,巳時入廚當灶君;
午時進餐酒少飲,未時午休要抓緊;
申時讀報寫詩文,酉時戶外看流雲;
戌時央視新聞到,閉目聆聽好養神;
亥時過半快洗漱,子時夢中入畫屏;
丑時小解一時醒,輕摩三丹氣血盈;
脈絡通暢心如水,一覺睡到金雞鳴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