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090931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中秋節的由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活在誰的眼光裡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中秋節的習俗
作者: 日期: 2012.09.30  天氣:  心情:

1. 祭月(拜月娘)、賞月


        祭月早秦漢以前就有了,當時主要在宮廷進行。後來代的帝王都沿襲這個儀式,逢中秋節,必舉行隆重的祭月儀式,現存北京的月壇,便是專門用於皇帝祭月的場所。八月十五相傳是太陰娘娘月神的誕辰。在當天上,都會在屋外庭院擺設香案,案上放置香爐、燭台,燃燭焚香,用柚子、西瓜、月餅敬奉月神,並且由婦女兒童負責祭拜男子不是後拜,就是不拜祭拜結束後,一起喝「團圓酒」,吃「賞月飯」,嘗「團圓餅(即月餅)」。而這天回娘家探親的婦女,必須返回婆家團圓,民間有「寧留女一秋,不許過中秋」的俗諺,就反映了這個習俗。


        祭月的習俗之所以在唐代以後迅速流行於民間,與唐明皇月宮的傳有很密切的關係。《唐逸史》記載:鄂州人羅公遠候唐明皇在中秋夜賞月。看著玄宗目不轉睛的一直望著明月,便邀請玄宗去遊月宮。他取出一根拐子向著空中擲去,突然化為一條銀色的大橋,他請玄宗一同上了大橋,差不多走了數十里遠,覺得精光奪目,寒氣逼人,才發現到達一座大宮殿前。羅公遠:這就是月宮了!玄宗見到有數百個仙女穿著素練寬衣,在廣大的宮廷中跳舞,歌聲亮,音韻非常優美,便問:「這是什麼曲子?」羅公遠回答:「就叫霓裳羽衣曲」。玄宗牢牢記住那曲子的聲調,回到宮中,立即命人依照他所記的聲調,編成了一支「霓裳羽衣曲」。


        賞月之俗由來已久,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晉代就有了,到唐宋時才開始盛行。唐代許多詩人寄情於明月,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詠月詩;宋代亦不多讓,最為世人所傳頌的無非是蘇東坡所寫的「水調歌頭」了:


現今雖然因為太空人登上月球,神話傳已經破滅,很少人家會再拜月娘了。大家反而都趁著天清氣爽的時候,到野外踏青,欣賞明月,男女老幼,結伴出遊了


 


2. 吃月餅、柚子:


        月餅的演進史可以從周代算起,到了漢代已有蒸餅、胡餅、湯餅等點心;到宋代已經有月餅的記載,但是月餅成為正式的應節食品,則始於明代,當時人們已經有用月餅相互饋贈的習俗了。民間傳月餅的起源是來自於元末明初的抗元故事


        蒙古人統治中國後,實行殘酷的民族壓迫。為了防止漢人聯合起來反抗,凡是漢人百姓家所有的金屬器具一律沒收,十個家庭只准合用一把菜刀,而且還派駐一個蒙古的爪牙負責監視漢人的一舉一動,胡做非為,魚肉百姓,漢人十分痛恨他們,稱他們為「家韃子」。元朝末年,全國各地鬧饑荒,人民顛沛流離失所,於是便有許多有志之起義,推翻蒙古的統治。有一年中秋節,泰州的張士誠暗中串聯,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紙條藏在圓餅裡,送到各人家,約定中秋節起義。到了中秋節那天,大家一起動手,殺死了「家韃子」,開了起義的序幕,終於推翻了元朝的統治。人們為了紀念這次的起義,逢中秋節就製作月餅,互相饋贈,相沿成襲。


        在我國,由於各地月餅用料、調味、形等的差別的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的品種,諸如京式、蘇式、廣式等。餅餡更是種類繁多,甜、、葷、素各有特色,而且色香味佳。儘管地區風格各異,但不外提漿、酥皮、硬皮三大類:1. 提漿月餅,又名漿皮月餅。熬糖漿調入團做月餅皮,包鹹肉、甜肉、火腿、棗泥、豆沙、蓮等,餅面印各色花紋,廣式月餅即此類。2. 酥皮月餅,將粉、飴糖、豬油用熱水攪拌做皮、有百果、豆沙、火腿等餡,蘇式月餅屬此類。3. 硬皮月餅,用白糖、飴糖、香油加上小蘇打和做皮,冰糖、白糖、香油、桂花、瓜子仁、核桃仁等攪拌為餡,北京自來紅即是。現在,月餅依然是群最喜愛的節日食品,而且質量更高,花色品種更加豐富多采。


        柚子是臺灣中秋的名俗信以為吃柚子可以使眼睛明亮;女孩用柚皮擦臉,可以使皮膚細潤。而柚子的「柚」和庇佑的「佑」同音,更使人喜歡它,大家都希望用它來祭拜,可以得到神明的庇佑。

標籤:
瀏覽次數:241    人氣指數:3021    累積鼓勵:13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中秋節的由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活在誰的眼光裡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