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7,380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2176503
我等的船還沒來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正行vs雜行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本願念佛不是佛說
作者:
我等的船還沒來
日期: 2025.02.20 天氣:
心情:
DEC 29 2015
本願念佛不是佛說 1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淨土》第六期善導大師思想研討專題:批駁所謂“善導流”
閱讀:47 2014-09-19 20:49
標簽:佛學
善導大師思想研討專題
本文摘取專題會上的部分重要言論
一、善導大師思想研討
編者按:
近代以來,對於淨土宗的詮釋,出現了一些類似“惡人正機說”等觀點。由於【這種觀點常以“專依善導”的面貌出現,不僅是對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斷章取義與曲解】,並且還會導致對佛教因果法則的否定。這些邪說,不僅會誤導淨業行人,進而或會對世道人心產生負面影響,吾輩淨業同仁當深自警覺。
二、大安法師:“要弘二門”是偽命題
這次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座談會,圍繞正確理解大師淨土真實義來展開,很有必要。因目前流傳的對善導大師思想的詮釋(【所謂的“善導流”】),有諸多值得商榷的觀點,如果不加厘正,或有誤導信眾之虞。茲舉“善導大師教判:要弘二門”為例。
這一“二尊二門”觀點認為:釋迦本師開淨土之要門,阿彌陀佛開了弘願門,並進一步說,要【廢要門,取弘願門】。這種觀點流傳甚廣,引起教內人士重重疑慮。不明淨土教理的信眾,多受其影響。實則【善導大師並無此要弘二門之教判,乃是某些人假托善導大師之名而杜撰的偽命題】。
何以故?請先看善導大師原文表述:“然眾生障重,取悟之者難期,雖曰教啟多門,凡惑無由遍攬。遇因韋提致請,我今樂欲往生安樂,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仁,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觀經四帖疏·玄義分》)
善導大師在玄義分序題章中,首先陳說佛一代時教應化因緣。從教與理的層面來看,法法平等,無有高下。然從眾生根機與修行層面來觀照,末法下凡眾生障深慧淺,靠通途自力法門悟証心性甚難,教海汪洋,具縛凡夫亦無從博覽獲益。遇因韋提希夫人致請往生淨土一法,而韋提所請的乃是“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的定善之往生法,在她的印象中,極樂世界那麼清淨庄嚴,一定要有甚深觀想修為的功夫才能成辦往生。
於是釋尊因韋提希所請,心懷愉悅,不失時機地廣開淨土之要門。此要門中有佛隨韋提之請所說的定善十三觀(所謂隨他意說),佛又有觀機無問自說的散善的三福九品(所謂隨自意說)。可見淨土之要門,具攝定散二門十六觀。此定散二門總攝淨土法門之義理與行持。
而阿彌陀佛彰顯別意之弘願是指在釋尊述說第七觀時,阿彌陀佛現前住立空中,以熾盛光明,向韋提希與阿難彰顯大願接引之法義,即:“但使回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也。”這一別意弘願即是散善回向亦可往生之意。如是弘願的傳達,令韋提希當下斷疑生信,証得往生(即得無生法忍)。
是故“弘願”之義,即是《無量壽經》所說:一切善惡凡夫成辦往生大業者,皆是【乘托阿彌陀佛的大願】(四十八大願)、“業”(法藏菩薩六度萬行)、“力”(佛果十力),作為“增上緣”。此“增上緣”即是阿彌陀佛所應之願力,而往生之正因,卻是淨業行人信願稱名為能感之機。二者缺一不可。所謂感應道交,方可成辦往生。“佛種從緣起”,我等業力凡夫層面,罪障深重,離卻阿彌陀佛大願之強緣加持接引,決定現生難以出離三界分段生死的﹔而離開行人信願稱名能感之心,亦是無由感通佛力往生的。
既然善惡凡夫莫不皆乘阿彌陀佛願力得以往生,那麼,善凡夫修定善十三觀往生淨土,便有著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加持。惡凡夫臨終懺悔念佛往生,亦是仰靠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強緣加持去往生。証知阿彌陀佛弘願是貫穿、融攝於淨土要門之始終。贊嘆釋尊之淨土要門,即是贊嘆彌陀之弘願﹔推尊彌陀之弘願,即是倡導釋尊之要門。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二尊從來說的即是【一門一教,並無二尊二門】的意思。
淨業行人當諦審善導大師文句之真實義,以佛語真實決了義為准繩,建立正知正見,謹防那些或斷章取義,或以己意冒充祖師意,甚或妄自尊大,凌駕佛祖之上的謬說。不要被似是而非的觀點所迷惑,遵依《淨土五經》,恆常聞思中國淨土宗祖師著述,老實念佛,求生極樂。
三、淨土宗祖師無純正和不純正之分 文/釋本幻
近見有學淨土之人稱,謂淨土宗之祖師【以善導大師為純正,余之十二位祖師皆非純正】。以其不是與禪宗有瓜葛,即與天台華嚴有瓜葛。如永明大師、夢東大師皆為禪宗祖師,則所說之淨土教法非純正。蓮池大師為華嚴祖師亦為禪宗泰斗,所說之言教亦不純正。另智旭、截流、省庵三位祖師,皆與台禪有瓜葛,則所說之淨土言教皆不純正。而近之印光大師,亦與台宗頗為交好,所說之言亦難純正。而所謂之【不純正,則指十二位祖師,所說之言教不符彌陀本願】。
余聞此言,不禁甚感驚恐!謂淨宗諸大祖師之言不符彌陀本願,余不知其所謂之彌陀本願為何也。倘背離諸大祖師之言,尚能有一彌陀本願,余深恐其非彌陀本願,而是外道邪見也。今阿彌陀佛之聖誕,佛門以永明大師之誕日為准,因其為彌陀之化身也。豈阿彌陀佛化身的永明大師之言,反不足為純正哉?如謂永明之言不純,則即是謗阿彌陀佛之言教為不純正。又近之十三祖印光大師傳為大勢至菩薩化現,豈大勢至之言亦不足為憑哉?痴人如此愚見,直是謗佛謗法謗僧。欲弘淨土,卻反滅淨土。一言以蔽之,不過是標新立異,自大狂妄罷了。
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曾言:“梁任公久在日本,其所敘佛法,大略皆依日本人之成書而論。日本淨土宗,以善導為初祖,此語頗不恰當。夫淨土一法,自遠公以后,極力宏闡者,代不乏人。即吾國以善導為二祖,亦屬偶爾。非謂遠公以后,無人宏揚此宗也。如此節目,似宜依古,依吾國向例。何可以訛傳訛,致啟后人疑議乎哉。”(《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復丁福保居士書十七》)由此可知,現今有人以善導大師取替慧遠大師,作為淨土宗之開宗祖師,此一做法,印光大師極不贊成。又“即吾國以善導為二祖,亦屬偶爾。非謂遠公以后,無人宏揚此宗也”,此一句,直是獨尊善導者之頂門一針也。故中國之學淨土者,當要依中國淨土宗祖師之言,不可依日本淨土宗人士的言論。謂【善導祖師高,其余十二位祖師低,則是一派胡言】。
人或疑言,淨土法門高超於其他法門之上,故不須其他法門之輔助,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而中國之淨宗祖師卻又主張持戒律,修定慧。故而言其余之十二位祖師,不及善導大師也。余聞之,不禁為此人悲。學佛之人如不持戒律,而欲生西方,當在驢年。縱是下下品,臨終十念一念往生者,以其心之真切,則當下亦具足戒定慧。汝能謂此人信願念佛志求極樂非戒乎?非定乎?非慧乎?又不觀印光大師言:“良以欲生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欲淨其心,非持佛淨戒不可。果能持戒,則貪瞋痴心,不發現行。戒定慧道,徹底圓彰。恆沙功德,無量妙義,不求自得,具現心中。所謂戒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過。況又加以真信切願,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則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相冥相契。現生固已心佛不二,臨終不生淨土,將何生乎。縱令根機陋劣,未能如是。而以嚴持佛戒之清淨身心,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迨至臨終,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使帶業往生,固已永脫輪回,高超三界。常時親炙彌陀,自可速証法身。況已業盡情空者哉。其有自詡高明,藐視戒律,及與淨土,謂自性清淨,有何善惡持犯自他淨穢。但任天真,即如如佛。從茲口口談空,步步行有。聽其言,則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則卑入九地之下。生為法門之敗種,死作泥犁之主人。較彼帶業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況上焉者乎。其有欲現生親得實益,臨終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自可不虛所望矣。”(《增廣印光法師文鈔·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疏注節要跋》)
大師於《金山江天禪寺傳戒序》中亦言:“如來以三事故,令正法久住於世,眾生悉蒙度脫。三事者何,曰戒定慧。以眾生一向背覺合塵,輪回六道。今欲令其背塵合覺,趣証涅盤。非戒則無所束縛,必至隨逐塵境,起惑造業。非定則識波奔涌,何能心無所住。非慧則本具之真心何由徹証,幻起之妄惑何由頓滅。故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須知此三,全三即一,全一即三。切勿謂戒但為定慧之初基而已。夫律儀戒,執身不作,可雲初基。而定共戒,執心不起。道共戒,業盡情空,真窮智朗。豈非定慧之全體大用,何得唯以初基視之。然定共道共,仍以律儀而為本體。但以持戒功用淺深,而立此二名,初非另有所說之戒本也。世人每以律儀為論,致不知如來制戒大意者,或藐視之。而真戒真定真慧,無從聞熏而冀及,為可嘆也。然如來法道,弘范十界。雖宏法大士,各皆三學圓明,而門庭建立,不能不各有專主。或專主於止作持犯,則為律。或專主於修觀講演,則為教。或專主於參究本來,以期徹悟,則為宗。宗名教外別傳,律教乃教內真傳。言別傳者,欲人於言外見本體也。非謂宗迥出於教理之外也。試觀世尊拈華,迦葉微笑。本地風光,徹底顯露。了此,則盡世間所有形形色色,無非世尊所拈之華,無不令人徹見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況如來金口所說之無上妙法,便非此華,便不能令人親見本來面目耶。而人天百萬,縱見世尊拈華,悉皆罔措。亦如騎牛覓牛,了不可得。若知直下便是,則多少現成,多少省力。由其迷不知返,如演若之頭,無端狂走。衣裡之珠,枉受貧窮。為可哀也。須知律也教也宗也,此三者全,方可以續佛慧命,傳佛法道。若或有缺,則便不足以上証無上菩提,下度一切含識矣。盧舍那佛,以戒為體。以惡無不盡名淨,善無不圓名滿。斷惡修善,乃止作二持也。是律為佛身,教為佛語,宗為佛心。心語身三,決難分裂,決難互缺。否則隻翼難飛,單輪莫運。欲自利利他,便難如願矣。”故知戒律與淨土本非二事,切不可於不可分處,硬行分割。
人或疑言,有法師倡言,凡念彌陀佛號者,此生必定當得往生極樂世界。何以故?以彌陀本願有言凡人念佛十句,此生必定往生,更何況我等念佛遠遠不止十句矣。而極力主張念佛還要持戒律、修定慧者,皆是對阿彌彌陀無條件慈悲救度的不信任,皆是信願不切。余聞之,對其曰,汝學佛當要細看佛經,佛經中何處言,凡人念佛十句,此生必定往生。汝不觀《佛說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試問汝不願持戒律,而好貪瞋痴之心,真符佛“至心信樂”之言乎?而持戒念佛者方顯其之至心信樂,汝等不願持戒,而好貪瞋痴之心,實是願生三惡道,非是願生極樂淨土。汝又不見《佛說無量壽經》言:“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我今語汝,世間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遇佛在世,當勤精進。其有至願生安樂國者,可得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后也。”佛明明言不可隨心所欲,虧負經戒。汝何以不重戒律,違背佛義。汝真痴人,說此痴話!又我淨土法門是佛教,余天台華嚴豈非佛教哉?汝何必獨顯淨土而慢謗各宗,此非護教,乃是滅教也。印光大師於《復恆慚法師書二》中言:“天台賢首開法之人,或是古佛應世,或是菩薩示生,不得以此輕彼,以彼輕此。縱所說不全同,而各有所見,並非妄說。彼妄以門庭相爭者,皆佛之逆子,各宗祖師之罪人也。四教五教,本是一佛教。汝曾見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序否。(原本十要,被成時大師略去,可嘆。)其文雲,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譬如橫看成嶺,側看成峰,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此語系用東坡游廬山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夫廬山乃塊然一物,尚隨人所居之地而成異相。況如來所說之法,如隨色摩尼珠。彼定謂此珠是何色者,乃不識珠之人,而隨青黃赤白,現青黃赤白,即說為青黃赤白,亦非不可。若定謂是青,非黃赤白,及是白,非赤黃青,則不可。圓會經義,諸祖皆為如來功臣。板泥一語,宏法即是壞法魔黨。”又言:“自知諸佛說法,隨眾生機。今之弘法者,多違機說,所以佛早已受記,謂末法為斗諍堅固之時也。哀哉。”(《印光法師文鈔三編》)故知永明、蓮池、智旭、夢東等諸大祖師引各宗之文而闡淨土,皆是圓會經義,隨機說法。切不可謂善導勝,其余諸祖劣。若作此說,則是壞法之魔黨也!
人或疑言,何以善導言專修淨業,而永明曰萬善圓修,此二祖師皆為彌陀示現,為何所說之言截然不同。余笑曰,觀汝之提問,則知汝少看淨宗祖師之書,以致諸義不能圓會。不見印光大師於《復永嘉某居士書二》中言:“蓮淨土詩小序,前兩行發明遮表一心,亦屬謬論。善導專修淨業,可名表專一心。永明萬善圓修,何名遮專一心。直是一錯到底。當雲淨土法門,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者,恐中下人以業雜致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永明令人萬善齊修,回向淨土者,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致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增廣印光法師文鈔》)
人或再疑,永明大師令人萬善齊修,回向淨土,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致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竊聞一句彌陀,普被諸根。豎徹五時,橫賅八教。六度萬行,無不包羅。依之成佛,綽有余裕。何以專修僅限於中下,上根又慮其墮偏,則與普被賅徹等義,似有不同也?余聞之,不禁笑曰,汝之疑誠多也。然汝之疑,《印光法師文鈔》中亦有開示。大師曾對一居士釋過此疑,大師言:“汝何得以圓話作偏說。一句阿彌,法法全該。上根不能超出其上,中下則由其專精,故能獲圓益。上根能圓修,若偏專修,亦非不可。但於建化門頭,或恐不能普攝諸根也。汝先之志,其大無外,至今尚作此偏見,則其見理未能透徹之所致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補·復念佛居士書二》)
細看印光大師之言,自知【淨宗祖師決無純正與不純正之分】。切不可學痴人,而作謗佛謗法謗僧之言。此理,淨業學人不可不知!
四、如何在淨土法門弘揚中兼顧自他二力 文/道顏
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隨機設化,開示種種方便法門,勸令眾生依教奉行,最終成就圓滿佛果。而求其一生可以成辦者,莫若淨土法門。自釋尊開演此淨土法門以來,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大德多有著述闡揚傳播,勸化眾生求生極樂。對於如何得生西方極樂世界,釋尊及歷代祖師大德闡述的角度亦不盡相同。后學僅從淨土法門“兼顧自他二力”角度,將佛言祖語中的相關文句搜羅整理,並加以解說、歸納和總結。希望對諸位淨業行人有所裨益。
兩種自力
印光大師雲:“律教禪宗,皆仗自力了脫生死。所以久經長劫,尚難出離。念佛法門,全仗佛力又兼自力,了脫生死。所以盡此一生,便登不退。”“律教禪宗,最初須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斷惑証真,方出生死。…… 此是自力。”“念佛法門,縱不明教理,未斷惑業。但能信願持名,求生淨土。臨命終時,決定蒙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即此一生,定補佛位。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謂信願持名,是自力能感於佛。誓願攝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應於我,感應道交,故得如是。”
由印光大師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出,這裡的“自力”有兩重含義:第一種指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惑業斷盡,最終圓成佛道。即修行通途法門者,皆可稱作自力修行,名豎出法門,亦名難行道,如螞蟻上高山。第二種“自力”指的是信願持名。而“佛力”指的是信願持名者蒙阿彌陀佛願力攝受,臨終接引往生西方。名橫超法門,亦名易行道,如乘順風行船。(為行文方便,本文將“他力”等同於“佛力”加以論述。)由此可知,第一種“自力”不是淨土法門討論的范疇。而第二種“自力”卻是修行淨土法門者所必須注重的,是不能舍棄的。若無此種“自力”,斷無“佛力”攝受接引。如《觀經》中所說,“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這裡的“念佛眾生”,應承接該經前文的意思,都真實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至誠懇切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此心態,以此動機念佛,即信願持名。故得阿彌陀佛攝取不舍。現在信願念佛,即佛現在攝取不舍﹔臨終信願念佛,即佛臨終攝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攝受眾生的慈悲願力,彌綸法界,入眾生心想中。亦即眾生心想佛時,佛的願力則在眾生份上體現。如洪鐘待叩,大叩大鳴,小叩小鳴,不叩則不鳴。亦如《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為?”故真信切願之淨業行人,常需念佛,才能蒙佛攝受。
四種念佛方法皆為自他二力的結合
又,念佛可分為四種,即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這四種念佛,但以信願之心態,皆為淨土法門所強調的自力,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原理,皆因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但是,有些人邪見入心,別出心裁地把四種念佛中持名念佛定義為純他力念佛。而實相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定義為自他二力結合或純自力,並把這三種念佛定義為夾雜,比持名念佛更不利往生。同名念佛,怎可說為夾雜?
通常講的持名念佛比其他三種念佛殊勝,隻是從眾生根基角度來說。從實際的效果來說,可能有的眾生,其他三種念佛更為相應,更為得利。如中國淨土宗初祖廬山東林寺慧遠大師,晝夜六時,禪誦不輟,澄心系想,三睹聖相。后於般若台,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佛言:“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七日后,當生我國。”又如善導大師,常修十六觀門,思惟西方勝境,不數年,觀想深妙,定中備見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目前。而一些持名念佛者,可能每天連一個小時淨念相繼的念佛都做不到。但以信願,求佛接引之心念佛,這四種念佛,皆應稱之為自力。而佛力是阿彌陀佛對信願念佛者的加持護佑攝受之力。淨業行人自己有一分真實努力修持,方能得到他力一分真實受用。若自己修持全不真實努力,則他力亦無由施處。譬如貧兒,飄流乞食,居無定所,長者雖有施心,莫能使其受用。淨業行人,亦復如是。悠悠泛泛之行,難感佛力加被,不能仗佛往生。自他二力,交相成就。感應道交,法爾如是。譬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若無淨水,雖有明月,水中亦無月﹔若無明月,則雖有淨水,也不見月。淨水與明月同時存在,水中才可顯現明月。淨水譬如自力念佛,明月譬如佛力攝受。正如《華嚴經》中所說:“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淨土法門,雖是特別法門,也不能違背大乘佛教的這個基本原則。
【“純他力論”是錯解佛經祖語】
有些弘揚淨土法門之人,錯解佛經祖語,認為淨土法門全仗佛力,全憑阿彌陀佛救度,無需自力修行。他們肢解淨土經教,從《淨土三經》、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等著作中,別有用心地專門選取阿彌陀佛本願部分,斷章取義,依文解意,極盡發揮彌陀願力之能事,阿彌陀佛似乎成了萬能的救世主,給我們包辦了一切。宣稱隻要信仰阿彌陀佛的本願力,當下就可以獲得往生的通行証,不用孝順父母,不用持戒,不用斷惡行善,不用懺悔,即使殺了人放了火,臨終時決定可以往生。甚至公開反對受戒,反對持戒,宣揚純他力論,否定自力,宣揚“他作我受”(往生之事佛已代我成就,我隻需信就行了),反對因果報應(一切所作之惡,由佛為我承擔),反對“自作自受”(任作何惡,隻要信彌陀本願,佛定為我承受,毫不影響往生)。
如此說法,頗能迎合凡夫眾生懶惰懈怠、投機取巧的心理:一方面不肯放下世間的五欲六塵,家親眷屬,怕辛苦,不願努力修行,而又想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吾人聞之,心驚膽戰,如箭穿心。恐淨土法門如此弘揚,將變成破壞世間倫理道德的罪魁禍首,貽害無窮。阿彌陀佛的本願成了造惡眾生的保護傘。今之世界,沒有信仰,道德低劣者比比皆是。為佛弟子,何忍再雪上加霜,令眾生更加無法無天,肆無忌憚地造作眾多惡業呢?有不少聽聞信受此種“純他力”法門、“純淨土”法門的信眾將五戒舍掉,可怕之至!如此弘揚導致的結果是,佛教將失去挽回世道、淨化人心的功能和作用。
印光大師常言,佛教的善惡因果報應,正是佛法教化世間人民改惡修善的根本依據。為佛弟子,本應堅持戒律,孝順父母,克盡世間倫理道德,為世間表率。
念佛眾生不是惡人
一個眾生,造了諸多惡業,真的那麼容易往生嗎?我們看《觀經》中所謂的“惡人”往生,即下品上生、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此三類人,可以說是世間最惡的人,臨命終時,皆有善知識為之開導,彼即信受,隨即至心稱念佛名,旋即命終,遂得往生。此諸惡人,臨命終時,皆有至心念佛,若念佛者,則是人中分陀利華。眾生善惡無定,此時的念佛眾生,實是善人,不是惡人。印光大師在《復王子立居士書三》有一段關於下品往生的話:“在彼(筆者注:指王龍舒)意謂,佛定將一切眾生攝盡。而不知隻攝善類,不及惡類。”所以說,實際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皆是善人,不是惡人。怎可偷換概念,簡略地說為“惡人也能往生”?
平時無慚無愧,廣造諸惡,不守戒律的惡人,若要往生,除非是到了臨終時,具備《觀經》下三品所說的內因和外緣。試想一樣,這些內因和外緣那麼容易具備嗎?如蕅益大師所說,這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幸。”若臨終時,或四大分張,百苦交煎,精神錯亂,哭爹叫娘,不能念佛﹔或貪財戀色,挂念妻子兒女,看不破,放不下,不能念佛﹔或善友未必現前﹔或善友現前,未必聞即信受﹔或雖然信受,未必能有心力憶佛念佛等等各種逆境違緣,不一而足。平時若不努力真實行持,身口意不加收斂約束,肆意造惡,寄希望於臨終再來念佛,恐無此僥幸。舍棄自力,自己不肯努力修行,將阿彌陀佛當作萬能上帝般信仰的“純他力”法門實是一張不能兌現的空頭支票。平時聽聞信受那些“純他力”法門論調的,恐怕到最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往生西方便成畫餅。又不知輪轉到何道中了!可不哀哉!可不懼哉!
切莫錯會善導大師本懷
善導大師在《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淨土法事贊》中有這樣一段,“極樂無為涅盤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這段文字是在《佛說阿彌陀經》經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之后,如此可以理解這是善導大師對這段經文的注釋。多見有人引用前四句話,而不見引用“七日七夜心無間”這句話。善導大師在這裡明明告訴我們,極樂世界雜善恐難生,況每日連雜善都不去做,隻顧埋頭造作惡業者呢?
又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卷一中說,“若欲往生者,要須行願具足方可得生”、“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這裡明明告訴我們,真心誠意求往生者,需要信願念佛。
或有說言,我就相信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所說的肯定是對的。不知汝實在是錯解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若因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故其著作值得信受,那永明延壽大師亦是阿彌陀佛再來,要不要信受呢?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所說的要不要信受呢?《淨土三經》為釋迦牟尼佛所說,亦等同於阿彌陀佛所說,要不要信受呢?釋迦牟尼佛在《淨土三經》中,明明告訴我們要真信切願,持佛名號﹔要行持淨業三福,如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具足眾戒等﹔《佛說無量壽經》末后的五惡五痛五燒,就是勸勉我們要堅持五戒。殺人、偷盜、邪淫、妄語亦為世法所不容。戒律為佛法之幢相,關系佛法住持世間之壽命。若不持戒,則眾生見之,皆當鄙視而遠離之,則佛法逐漸無人信受,因茲斷絕。
弘揚淨土法門,不宜偏執一端,不宜斷章取義。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為眾生能感之因,亦即自力﹔阿彌陀佛的慈悲攝受願力為眾生往生之緣,亦即佛力、他力。如此因緣和合,感應道交,帶業往生。眾生信願持名,故得阿彌陀佛臨終現前﹔由佛現前,故得心不顛倒。這裡面包含了兩重因果。眾生若無信願持名,臨終決定不得見佛,或曰佛雖現前,眾生亦無由得見。何以故?由於眾生自生障礙故,非佛不慈悲也。如麗日當空,而盲者不見。阿彌陀佛光照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乃至地獄眾生。而地獄眾生不見,因罪障深重故,不稱佛名故。地獄眾生若能稱佛名號,決定得度。眾生自己若不努力行持,決定無由得蒙彌陀救度。
淨土法門實是自他二力結合法門。若欲今生往生淨土者,當依諸佛諸祖誠言,真信切願,老實念佛。願諸修學弘揚淨土法門者各宜勉旃。
文章來源:
https://asus197109.pixnet.net/blog/post/30245856
標籤:
瀏覽次數:
12
人氣指數:
212
累積鼓勵:
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正行vs雜行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